自己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问了ChatGPT 上百个问题后,我断定ChatGPT可以重塑学习范式!》,讲了使用ChatGPT的感受,最近我开始学习GPT的技术原理,原因有三个:
推荐使用GPT中文版,国内可直接访问:https://ai.gpt86.top
1、工作中有可能要用到GPT,理解GPT的技术原理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某个场景说要用到大模型,我要能判定这是不是个伪命题。
2、自己对新技术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不仅想知道what,更想知道why,这是对自己的要求。
3、别人如果问我GPT,至少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有点干货,毕竟搞数据中台、数据治理、数字化跟AI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要理解某个技术的原理,以前只有一种方法,即大量的搜集资料或者找专家咨询,然后自己消化吸收,这种方法耗费的精力很大,而且很多知识点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
现在ChatGPT来了,用ChatGPT来解释GPT的原理,有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意思,性价比非常高。最近OpenAI正在研究用 GPT-4 解析 GPT-2 样本,从而解决 AI 模型可解释性问题,可见GPT4在这方面的巨大潜力。
我这次一共问了ChatGPT30多个问题,自认为对GPT的技术原理有了大致的了解,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已经全面理解了GPT,因为我只能问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问不出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ChatGPT对他的加持就越大。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因此问题的内容和数量会有很大差异。假如你搞过机器学习,知道训练和推理的方法,对loss、梯度、参数、激活函数、向量、链式传导、求导、反向传播、CNN、GNN等基本概念有了解,那就能降低问题的数量。反之,则可能会看不懂ChatGPT的回复,这个时候就需要对不懂的概念继续追问,抽丝剥茧,直到全部读懂为止。
任何知识都是一棵大树,你首先得有树干,才能让树枝和树叶有依附之处。AI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任何一次进步都是在树干基础上长出的新枝,GPT也不例外,我们要理解GPT,必须去补AI以前的课,否则难以体会GPT那些算法和工程上创新的精妙之处。
下面是我与ChatGPT的对话(蓝字是ChatGPT生成的),也是我的学习旅程,大家跟着我走吧,也许你会觉得问题和内容跳脱,没关系,那只是因为你跟我的知识背景不一样造成的,坚持看到最后。
1、GPT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
GPT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缩写,即生成性预训练Transformer模型,这是一个由OpenAI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以下是对这个名称的详细解释:
(1)Generative: 这表示模型是"生成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生成新的、连贯的文本,而不仅仅是对输入进行分类或预测。例如,你可以给它一个话题或者一个问题,它会生成一段相关的文本作为回答。
(2)Pretrained: 这表示模型在被具体任务使用之前,已经经过了大量的预训练。这种预训练涵盖了大量的文本数据,所以模型可以学习到语言的基本规则和模式。然后,这个预训练的模型可以被"微调",以使其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3)Transformer: 这是模型的架构类型。Transformer是一种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广泛使用的模型架构,它利用了一种称为"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机制,可以同时处理输入文本中的所有词,而不是像一些早期模型那样逐词处理。这使得模型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上下文。
GPT模型有几个版本,最初的GPT后来发展成了GPT-2、GPT-3,以及你现在正在与之交谈的GPT-4。每个版本的模型都比前一个版本更大、更复杂,因此也更能理解和生成复杂的文本。
这种回答百度也能搜到,但至少我知道了三个单词的全称,也知道了要理解GPT,关键是要搞清楚G/P/T这三个关键术语的内涵,这就是好的开始。
ChatGPT对这三者给出了初步的解释,我对回复里面出现的各种术语也是一脸懵逼,比如Transformer提到的“自注意力机制”,我完全不知道它具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
2、GPT中的T是什么意思,用普通人也能听懂的文字解释清楚T的算法原理
我不希望一开始理解的难度就很高,因此提问强调了我的普通人身份,希望ChatGPT解释的能通俗易懂一点,不要把我吓退了:
GPT中的"T"是指"Transformer",即变换器。普通人也能听懂的解释如下:
GPT是一种自然语言处理的算法,它是由OpenAI开发的,主要用于理解和生成人类语言。GPT基于一种叫做"Transformer"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由谷歌的研究员在2017年提出的。Transformer是一种非常强大且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它能够捕捉到文本中的复杂关系,从而使得生成的文本更加自然和连贯。
Transformer的核心思想是"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简单来说,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帮助模型更好地关注输入文本中的每个词,并基于这些关注度分配权重,以捕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模型能够捕捉到长距离依赖、语义和句法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生成文本。
GPT在训练时会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例如书籍、文章和网页等。通过这个过程,它学会了人类的语言知识和一些常识。在生成文本时,GPT会基于这些学到的知识来预测下一个词,从而生成连贯的文本。这使得GPT能够回答问题、撰写文章、翻译语言等。
答案里给出了Transformer的核心思想是"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然后简单的解释了下"自注意力"的特点,我很想知道其相对于其他算法的高明之处,以下简称T。
3、T算法相对于其它深度学习算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相对于其他深度学习算法,Transformer(T算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具有一些显著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1)并行计算能力:Transformer模型可以在GPU上进行高效的并行计算。与其他模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相比,Transformer可以同时处理整个序列,而不是按顺序处理,从而提高了计算效率。
(2)长距离依赖:通过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可以捕捉到文本中长距离的依赖关系。相比之下,RNN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差。
(3)可解释性:自注意力机制使得Transformer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注意力权重来分析模型在处理文本时关注的重点。
(4)适用于多种任务:Transformer结构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文本生成、翻译、情感分析等。
劣势:
(1)计算和内存资源需求高:由于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其计算复杂度和内存需求较高。这可能导致大型Transformer模型在资源有限的设备上难以运行。
(2)缺乏内在顺序感知:虽然自注意力机制有助于捕捉长距离依赖,但Transformer模型天然缺乏对顺序的感知。为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引入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
(3)训练数据需求大:为了训练一个表现良好的Transformer模型,通常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这可能导致在数据较少的场景中,模型表现不佳。
(4)容易产生不一致和无法解释的输出:尽管Transformer模型可以生成流畅且连贯的文本,但有时它可能产生不一致或无法解释的输出。这是因为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只是学习到了文本数据的统计规律,并不具备真正的理解能力。
答案中说并行计算是T算法的一大优势,并且提到了相对于RNN神经网络的优势,说是可以同时处理整个序列,而不是像RNN那样按顺序处理,我知道这是GPT的一个重点,但我并不清楚这里的并行计算具体是什么意思。
4、请给出并行计算的一个示例
看案例是最直观的。
让我们以机器翻译任务为例,说明并行计算在Transformer模型中的应用。
假设我们有一个训练好的Transformer模型,用于将英语翻译成法语。我们需要翻译以下三个英文句子:
The cat is on the mat.
The dog is in the garden.
The bird is on the tree.
为了加速翻译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并行计算在同一时间处理这三个句子。首先,我们需要将这些句子转换成适当的输入格式(通常是词汇表中的索引)。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矩阵,使其形状为(3,N),其中N是句子的最大长度。为了处理长度不一致的句子,我们可能需要对较短的句子进行填充(padding)。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矩阵输入到Transformer模型中。由于模型可以同时处理整个序列,我们可以在一个时间步内完成对这三个句子的翻译。在GPU上进行并行计算时,模型会将这些句子同时处理,以提高计算效率。
最后,我们会得到一个输出矩阵,其中包含了三个翻译后的法语句子。我们可以将输出矩阵转换回文本格式,并去除填充部分,得到最终的翻译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并行计算在同一时间翻译多个句子,从而提高Transformer模型的推理速度。
但这个回答让我想起了另一个问题,我马上提问。
5、训练语料很长,T模型在计算上下文关系时,难道要计算每个词跟所有词的关系,如果句子很长,现实吗?
您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实际上,在处理非常长的序列时,Transformer模型的计算复杂度和内存需求会变得非常高。这是因为在自注意力机制中,每个词都需要与其他所有词进行交互,导致计算量呈二次方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方法来减小计算量和内存需求。
(1)序列截断: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对输入序列设置一个最大长度,例如512个词。如果序列超过这个长度,我们会截断或者分割序列。这种方法可以限制计算量和内存需求,但可能会丢失一些长距离的依赖信息。
(2)分层注意力:一种处理长序列的方法是将注意力机制划分为多个层次。例如,我们可以先在局部范围内计算注意力,然后再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注意力。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计算复杂度,同时保留一定程度的长距离依赖信息。
(3)稀疏注意力:稀疏注意力是另一种处理长序列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只计算部分词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计算所有词汇之间的关系。这可以显著降低计算量和内存需求,但可能会降低模型的精度。
(4)滑动窗口:滑动窗口方法是一种简单的处理长序列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将输入序列划分为多个重叠的子序列,并在每个子序列上计算注意力。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计算量和内存需求,但可能会丢失子序列之间的依赖信息。
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解决Transformer模型处理长序列时的计算和内存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和性能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专家能回答这个问题,但回答的完整性可能没ChatGPT好。这个时候我返回问题“T算法相对于其它深度学习算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继续对不解的地方提问,这次是想了解T算法长距离依赖优势是怎么回事。
6、为什么RNN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表现得相对于Transformer较差?
RNN(循环神经网络)在处理序列数据时,主要依赖于其内部的隐藏状态来捕捉输入序列中的信息。然而,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RNN相对于Transformer表现较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梯度消失与梯度爆炸:当RNN处理长序列时,由于其顺序计算的特性,可能会遇到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问题。梯度消失意味着在训练过程中,长距离依赖的信息可能会丢失或弱化,从而导致模型难以学习这些依赖。梯度爆炸会导致训练过程不稳定,难以收敛。尽管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等RNN变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梯度消失问题,但在捕捉非常长距离依赖时仍然具有挑战。
(2)并行计算能力有限:由于RNN的顺序计算特性,其在处理序列时需要按顺序逐个处理词汇,这限制了其在GPU上进行并行计算的能力。相比之下,Transformer可以同时处理整个序列,从而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时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3)自注意力机制:Transformer通过自注意力机制直接计算序列中任意两个词汇之间的关系,这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长距离依赖。而在RNN中,捕捉长距离依赖需要依赖模型在处理序列时的内部状态传递,这可能导致长距离依赖信息的丢失或弱化。
因此,相对于Transformer,RNN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的表现较差。而Transformer凭借自注意力机制、并行计算能力和优化的训练过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优势。
由于我已经不太记得RNN的实现原理了,因此无法很好的理解这个答复。但如果我不理解RNN,也就无法理解Transformer的长距离依赖的优势,因此我先得补补RNN的课。
7、RNN的训练步骤是怎么样的,能否浅显易懂的说明?
当然可以。RNN(循环神经网络)是一种用于处理序列数据的神经网络结构。在训练过程中,RNN使用一种称为“反向传播通过时间”(BPTT)的算法。下面是一个简化的RNN训练步骤:
(1)初始化: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RNN的权重矩阵和偏置向量。权重矩阵和偏置向量会在训练过程中进行更新,以使模型能够捕捉序列中的信息。
(2)前向传播:将输入序列逐个输入到RNN中。对于每个输入,我们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和输出。隐藏状态会根据之前的隐藏状态和当前输入来更新,从而使模型能够捕捉序列的上下文信息。
(3)计算损失:当整个序列处理完毕后,我们会计算RNN的输出与实际目标之间的损失。损失函数通常取决于具体的任务,例如分类任务可以使用交叉熵损失,而回归任务可以使用均方误差损失。
(4)反向传播: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损失关于模型权重和偏置的梯度。这一步通过“反向传播通过时间”(BPTT)算法完成,它实际上是反向传播算法的一个扩展。BPTT从输出层开始,沿着时间步向前传播梯度,直到达到输入层。
(5)更新权重和偏置:根据计算得到的梯度,我们使用优化器(如随机梯度下降、Adam等)来更新RNN的权重矩阵和偏置向量。
(6)重复以上步骤:我们将对整个训练集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满足预设的训练轮数或满足早停准则。在每个训练轮次,我们可以打乱训练集的顺序,以提高训练的稳定性和泛化性能。
通过以上训练步骤,RNN能够学习捕捉输入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并在各种序列处理任务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然而,RNN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代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Transformer等模型已经逐渐取代了RNN。
这里出现了隐藏状态这个新概念,我得了解下。
8、什么叫做隐藏状态?
隐藏状态(hidden state)是循环神经网络(RNN)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用于表示网络在处理序列数据时的内部信息。隐藏状态是一个向量,其值会随着输入序列的不同时间步而更新。在每个时间步,隐藏状态会根据当前输入和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来计算,从而捕捉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
隐藏状态在RNN中有两个主要作用:
(1)存储序列信息:隐藏状态充当网络的“记忆”,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它可以存储过去的信息,并将其与当前的输入结合起来。这种机制使得RNN能够捕捉上下文信息,进而在序列处理任务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2)传递上下文信息:在RNN的计算过程中,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会作为下一个时间步的输入之一。这种方式使得RNN能够在不同时间步之间传递上下文信息,从而捕捉序列中的长距离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本RNN在捕捉长距离依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变体,如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通过引入更复杂的门控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隐藏状态来处理长序列数据。
9、能给一个翻译的具体例子来说明RNN是如何输入和训练的吗?
一旦觉得有点抽象了,通过举例子来理解就屡试不爽。
当然可以。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英语到法语的翻译任务,我们可以使用RNN(或其变体,如LSTM或GRU)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使用一个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结构,其中编码器和解码器都是RNN。
假设我们有以下训练数据:
输入序列(英语):I am a student .
目标序列(法语):Je suis étudiant .
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处理
首先,我们需要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数值形式。通常,我们会使用词汇表将单词映射到整数索引,并将输入和目标序列转换为整数序列。
(2)编码器
接下来,我们使用RNN编码器处理输入序列。在每个时间步,编码器会接收一个单词(以整数索引表示),并根据当前输入和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更新其隐藏状态。编码器会将整个输入序列编码为一个固定长度的隐藏状态向量。
(3)解码器
解码器是另一个RNN,用于生成目标序列。在每个时间步,解码器会接收一个输入单词(通常是目标序列中的上一个单词)和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初始隐藏状态是编码器的最终隐藏状态。解码器根据这些信息更新其隐藏状态,并输出一个预测的目标单词。
(4)损失计算
对于解码器在每个时间步输出的预测单词,我们计算其与实际目标单词的损失(例如,使用交叉熵损失)。然后,我们将整个序列的损失求和,作为这个样本的总损失。
(5)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
接下来,我们使用反向传播算法(BPTT)计算损失关于模型权重的梯度,并使用优化器(如SGD或Adam)更新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权重。
(6)重复
我们将对整个训练集重复以上步骤,直到达到预设的训练轮数或满足早停准则。
通过这种训练过程,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的RNN能够学习将英语句子翻译成法语句子。在实际应用中,RNN已经逐渐被Transformer等更先进的模型所取代,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更好。但是,理解RNN的训练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序列处理任务的基本原理。
10、上面提到的“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能结合案例解释清楚吗?
当然可以。在我们之前的英语到法语的翻译示例中,我们使用了RNN编码器和解码器。这里我们将详细说明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隐藏状态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编码器中的隐藏状态,但解码器中的隐藏状态处理方式类似。
假设我们有以下输入序列(英语):I am a student .
编码器在处理输入序列时,会逐个接收序列中的单词。对于每个单词,编码器都会根据当前输入和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来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隐藏状态充当网络的“记忆”,可以存储过去的信息并将其与当前的输入结合起来。这里我们将详细说明每个时间步的处理过程:
(1)时间步1
编码器接收单词“I”。因为这是输入序列的第一个单词,所以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是一个全零向量(或其他初始化方式)。编码器根据当前输入和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记为h1)。
(2)时间步2
编码器接收单词“am”。此时,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是h1。编码器根据当前输入和h1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记为h2)。
(3)时间步3
编码器接收单词“a”。此时,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是h2。编码器根据当前输入和h2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记为h3)。
(4)时间步4
编码器接收单词“student”。此时,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是h3。编码器根据当前输入和h3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记为h4)。
(5)时间步5
编码器接收单词“.”。此时,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是h4。编码器根据当前输入和h4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记为h5)。
通过这个过程,编码器将整个输入序列编码为最终的隐藏状态h5。这个隐藏状态向量包含了输入序列的上下文信息,可以作为解码器的初始隐藏状态,用于生成目标序列。
在解码器中,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也有类似的作用。解码器根据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和当前输入来生成目标序列中的单词。
总之,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在RNN中充当了“记忆”的角色,它存储了过去的信息,并将其与当前输入结合起来。
我还需要全面的详细的案例。
11、能否基于以上案例,针对每个输入单词,详细说明rnn训练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的?
当然可以。我们将继续使用英语到法语的翻译示例,并使用基于RNN的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这里,我们将详细说明每个输入单词的处理过程以及训练的每个步骤。
假设我们有以下训练数据:
输入序列(英语):I am a student .
目标序列(法语):Je suis étudiant .
为简化说明,我们假设已经完成了预处理步骤,将文本数据转换为整数序列。
编码器处理过程:
(1)初始化编码器的隐藏状态为全零向量(或其他初始化方式)。
(2)将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单词逐个输入到编码器中,并在每个时间步更新隐藏状态。
时间步1:输入单词“I”,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全零向量。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h1。
时间步2:输入单词“am”,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h1。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h2。
时间步3:输入单词“a”,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h2。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h3。
时间步4:输入单词“student”,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h3。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h4。
时间步5:输入单词“.”,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h4。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h5。
解码器处理过程:
(1)初始化解码器的隐藏状态为编码器的最终隐藏状态(h5)。
(2)以目标序列的起始符(例如
(3)将目标序列中的每个单词逐个输入到解码器中,并在每个时间步更新隐藏状态以及计算预测输出。
时间步1:输入起始符(
时间步2:输入单词“Je”,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d1。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d2及预测输出y2。
时间步3:输入单词“suis”,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d2。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d3及预测输出y3。
时间步4:输入单词“étudiant”,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d3。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d4及预测输出y4。
时间步5:输入单词“.”,前一时间步的隐藏状态为d4。计算当前时间步的隐藏状态d5及预测输出y5。
(4)使用预测输出(y1, y2, y3, y4, y5)与实际目标序列计算损失。
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
(1)使用损失函数(例如交叉熵损失)计算每个预测输出(y1, y2, y3, y4, y5)与实际目标单词之间的损失。
(2)将整个序列的损失求和,得到总损失。
(3)使用反向传播算法(如BPTT)计算总损失关于模型权重的梯度。
(4)使用优化器(如SGD或Adam)更新编码器和解码器的权重。
重复训练:
对整个训练集重复以上编码器处理、解码器处理、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的过程,直到达到预设的训练轮数或满足早停准则。
通过这种逐步训练过程,RNN编码器-解码器模型能够学习将英语句子翻译成法语句子。在实际应用中,RNN已经逐渐被Transformer等更先进的模型所取代,这些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表现更好。但是,理解RNN的训练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序列处理任务的基本原理。
12、起始符
起始符(Start-of-Sequence,通常表示为
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中,起始符被用作解码器的初始输入。解码器在接收到起始符后,开始根据编码器的输出隐藏状态和起始符生成目标序列中的第一个单词。然后,解码器将生成的单词作为输入,逐个生成目标序列中的其余单词,直到遇到终止符(End-of-Sequence,通常表示为
使用起始符的好处是,它让模型能够明确地知道何时开始生成输出序列。这样可以确保模型生成的序列具有清晰的起始边界,并有助于提高生成序列的质量和连贯性。在实际应用中,起始符和终止符是常用的技巧,它们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处理各种序列生成任务。
13、RNN一次训练,一般输入的序列长度是多长?
RNN一次训练输入的序列长度取决于具体任务和数据集。实际上,序列长度是一个超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通常会对序列长度进行限制,以确保训练过程在计算资源和时间上是可行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序列长度范围:
(1)情感分析
这种任务通常涉及到较短的文本,如评论或推文。在这种情况下,序列长度可能在10-100个单词之间。
(2)机器翻译
翻译任务通常涉及到较长的文本,如句子或短篇文章。在这种情况下,序列长度可能在50-200个单词之间,甚至更长。
(3)文本摘要
文本摘要任务涉及到从较长的文章中生成较短的摘要。这种任务的输入序列长度可能在100-500个单词之间,甚至更长,而输出序列长度可能较短,通常在50-200个单词之间。
当处理长度不一的序列时,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对序列进行填充(padding)或截断(truncating),以确保所有序列具有相同的长度。这样做可以让训练过程更加高效。然而,过长的序列可能导致梯度消失或爆炸问题,从而影响RNN的性能。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人们通常会使用LSTM或GRU等更稳定的RNN变体,或者使用Transformer等更先进的模型。
14、预测输出(y1, y2, y3, y4, y5)与实际目标序列的对应关系是什么样的?
预测输出(y1, y2, y3, y4, y5)表示解码器在每个时间步生成的目标序列单词的概率分布。这些概率分布与实际目标序列的单词存在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在每个时间步选择具有最高概率的单词作为预测结果,将这些预测结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输出序列。以下是预测输出与实际目标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
假设我们有以下目标序列(法语):Je suis étudiant .
解码器在每个时间步生成的预测输出(概率分布)如下:
y1:对应目标序列的第一个单词“Je”
y2:对应目标序列的第二个单词“suis”
y3:对应目标序列的第三个单词“étudiant”
y4:对应目标序列的第四个单词“.”
y5:对应目标序列的结束符(例如
训练过程中,我们希望优化模型,使得在每个时间步生成的预测输出尽可能接近实际目标序列中的单词。通过最小化预测输出与实际目标单词之间的损失(例如交叉熵损失),我们可以调整模型的权重以改善预测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生成输出序列时我们不仅可以使用贪婪解码(每次选择概率最高的单词),还可以使用其他更复杂的解码策略,如束搜索(beam search)或者随机采样。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成序列的质量和多样性。
15、为什么过长的序列可能导致梯度消失?
我以前学过梯度消失,但具体细节忘了,我得再了解下。
过长的序列在训练循环神经网络(RNN)时可能导致梯度消失,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链式法则
RNN通过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Through Time,BPTT)算法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梯度是通过时间步沿着网络向前传播的。由于RNN中的权重在不同时间步共享,因此在计算梯度时需要使用链式法则。链式法则实质上是将多个梯度相乘,得到最终的梯度。
(2)梯度累积
当序列过长时,链式法则中的梯度累积可能导致梯度消失或爆炸。具体来说,当激活函数(如tanh)和权重的梯度值小于1时,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这些梯度值的连乘会变得越来越小,从而导致梯度消失。相反,当梯度值大于1时,这些梯度值的连乘会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梯度爆炸。
梯度消失会导致训练过程变得非常缓慢,甚至无法收敛。当梯度消失时,网络在较远的时间步中的权重更新变得非常小,这使得RNN难以捕捉长距离依赖。为了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如使用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等更稳定的RNN变体。这些变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从而使得RNN能够处理较长的序列。不过,在实际应用中,Transformer等更先进的模型已经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更好的性能。
解释的仍然抽象。
16、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下梯度消失的原理
梯度消失是在训练神经网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循环神经网络(RNN)中。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梯度消失,我们可以把神经网络比作一个多层的信息传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需要通过多个层次才能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训练神经网络时,我们需要更新网络中的权重,使得网络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这个过程是通过计算梯度(误差关于权重的导数)来实现的。梯度告诉我们如何调整权重以减小误差。然而,当网络的层数较多或者序列较长时,梯度可能变得非常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梯度消失。
梯度消失的原因在于链式法则。在计算梯度时,我们需要计算误差关于每个权重的导数,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个导数的相乘。当这些导数值都小于1时,它们的乘积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较深层次或较远的时间步,梯度会变得非常小,导致权重更新非常缓慢。
梯度消失会影响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当梯度消失时,网络在较远的时间步中的权重更新变得非常小,这使得网络难以捕捉长距离依赖。为了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如使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等更稳定的RNN变体,或者使用Transformer等更先进的模型。
还不够详细。
17、请给出神经网络计算梯度的公式和链式传导计算梯度每个步骤,从而浅显易懂的理解梯度消失的原理
神经网络的训练是一个优化问题,目标是最小化损失函数(比如交叉熵损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网络的权重和偏置。这个更新过程是通过梯度下降算法实现的,而计算梯度则需要用到反向传播算法和链式法则。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其中只有一个隐藏层和一个输出层。这个网络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y = f(w2 * f(w1 * x + b1) + b2)
其中,f是激活函数,w1和w2是权重,b1和b2是偏置,x是输入,y是输出。我们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函数L,L可以表示为:
L = 1/2 * (y - t)^2
其中,t是目标输出。
我们想要计算损失函数关于权重w1的梯度,也就是求∂L/∂w1。由于L是关于y的函数,y是关于w2、b2和隐藏层输出h的函数,h是关于w1、b1和x的函数,所以我们需要用到链式法则:
∂L/∂w1 = ∂L/∂y * ∂y/∂h * ∂h/∂w1
其中,∂L/∂y是损失函数关于输出y的梯度,∂y/∂h是输出层关于隐藏层输出h的梯度,∂h/∂w1是隐藏层输出关于权重w1的梯度。这些梯度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然而,当网络的层数增加或序列长度增加时,链式法则中涉及到的梯度相乘可能会导致梯度消失或爆炸。具体来说,如果这些梯度的值都小于1,那么它们的乘积会随着层数或序列长度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小,这就是梯度消失。如果这些梯度的值都大于1,那么它们的乘积会随着层数或序列长度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梯度爆炸。
梯度消失和爆炸都会影响神经网络的训练。梯度消失会使得权重更新变得非常缓慢,导致训练过程难以收敛。梯度爆炸则会使得权重更新过大,导致训练过程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如使用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循环单元(GRU)等更复杂的循环神经网络结构,以及引入梯度裁剪等技术来防止梯度爆炸。
可以看到,通过回顾RNN神经网络的实现原理,我重新对神经网络的相关概念有了理解,而Transformer仅仅是神经网络的一种,我们把RNN等常用的神经网络原理和概念理解清楚了,其实就奠定了理解Transformer的基础,才能知道Transformer的差异化价值到底在哪里,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我也找了得到的GPT课程来看,发现这些课程其实没说啥GPT的事情,就是传统语言模型的老调重弹,无非说参数多了,计算量大了,没啥价值,可能我不是受众吧。
应该来讲,下面的问题才是我理解GPT的开始,前面的都在打基础,补课。
18、能否给出翻译的案例,针对每个输入单词,详细说明Transformer训练是如何一步一步进行的?
当然,让我们通过一个翻译任务的例子来理解Transformer的训练过程。假设我们正在训练一个英语到法语的Transformer模型,我们有如下的输入和目标序列:
输入序列(英语): "I am a student ."
目标序列(法语): "Je suis étudiant ."
1. 数据准备
首先,我们需要将输入和目标序列转换为模型可以处理的形式。这通常涉及将每个单词转换为一个数字ID,并添加特殊的开始(
输入序列:[
目标序列:[
2. 编码器(Encoder)
输入序列被送入编码器。在编码器中,每个单词会首先被转换为一个词嵌入向量,然后会加上位置编码。这些向量会被送入编码器的多层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编码器会输出一个序列的表示,其中每个位置的表示都包含了输入序列中所有位置的信息。
3. 解码器(Decoder)
接下来,目标序列(除去结束标记)被送入解码器。解码器也包含多层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但还有一个额外的注意力层,这个注意力层会关注编码器的输出。在解码器的每一层中,自注意力层只能关注到当前位置及其之前的位置,以确保模型在生成一个单词时只使用它之前的单词。
4. 训练
在训练阶段,我们会计算解码器输出的每个位置上的单词的概率分布,然后与目标序列中对应位置的实际单词进行比较,计算损失(比如交叉熵损失)。然后,我们使用反向传播和优化器(比如Adam)来更新模型的参数,以最小化损失。
以上就是一个完整的Transformer训练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但是一旦模型被训练好,它可以快速并准确地进行翻译任务。
我对编码器的理解还比较抽象,比如词嵌入向量也是第一次听到,因此我还得继续问。
19、编码器的工作能否用案例一步步说明?
当然,让我们继续上面的例子,详细地解释一下Transformer编码器的工作。
假设我们正在训练一个英语到法语的Transformer模型,我们的输入序列是"I am a student ."
1. 输入序列处理
输入序列首先会被转换为词嵌入向量。假设我们的词嵌入维度是512,那么每个单词都会被转换为一个512维的向量。例如,"I"可能会被转换为一个包含512个浮点数的向量。
同时,Transformer也会计算位置编码并加到词嵌入向量上。位置编码的目的是给模型提供每个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信息,因为Transformer模型本身并没有考虑词序的信息。
2. 自注意力机制
接下来,处理后的输入序列会被送入自注意力层。在自注意力层中,每个单词都会计算与序列中其他单词的关联度。例如,对于单词"I",它可能与"I"自己的关联度最高,与"am"的关联度次之,与其他单词的关联度较低。
然后,每个单词的表示会被更新为一个加权和,其中的权重就是这些关联度。这样,每个单词的新表示都包含了整个输入序列的信息。
3. 前馈神经网络
接着,自注意力层的输出会被送入前馈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是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神经网络,它会对每个位置的表示进行一些非线性变换。
4.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
在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之后,Transformer还会进行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残差连接可以帮助模型更容易地进行深层训练,层归一化则可以帮助模型更稳定地训练。
以上就是Transformer编码器的主要工作流程。需要注意的是,编码器通常会包含多个这样的层,每个层都会对输入序列的表示进行进一步的变换。最后,编码器的输出会被送入解码器,用于生成目标序列。
我记得别人说到GPT的特点时,一直在强调自注意力机制,因此要优先理解清楚。
20、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后,每个单词的新表示是什么样的,能否举例说明?
自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模型的关键部分,它允许模型在处理一个单词时,能同时考虑到句子中的其他所有单词。这就意味着,每个单词经过自注意力机制后,其新的表示将包含整个句子的上下文信息。
举个例子,我们考虑英文句子 "I love my dog." 在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后,每个词的新表示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将关注"I"这个词。
原始的词嵌入向量 "I" 可能只包含了 "I" 这个词本身的信息,比如它是一个代词,通常用于表示说话者自己等。但在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后,"I" 的新表示将包含与其有关的上下文信息。比如在这个句子中,"I"后面跟着的是 "love my dog",所以新的表示可能会包含一些与“喜爱”和“狗”有关的信息。
具体来说,自注意力机制计算的是输入序列中每个词与其它词之间的关联度(或者说注意力权重)。在我们的例子中,"I" 可能与 "love" 和 "my dog" 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这两个词在计算 "I" 的新表示时会有更大的权重。
最后,这些关联度(权重)会用来对所有词的词嵌入向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 "I" 的新表示。这个新的表示向量不仅包含了 "I" 本身的信息,还包含了 "I" 在这个句子中的上下文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的解释比较直观,但在实际的模型中,这些都是以向量和矩阵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这个过程是自动学习的,不需要人工设定具体的关联度。
21、"I" 的新表示大致会是什么样子,格式如何?
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后的 "I" 是一个新的向量,这个向量同样是高维度的(与原始词嵌入向量的维度相同),每个维度都是一个实数。这个向量包含了 "I" 本身以及其在句子中的上下文信息。
具体来说,如果我们的词嵌入向量是512维的,那么 "I" 的新表示也会是一个512维的向量。这个向量的每一个维度都是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得到的,具体的数值取决于模型的参数以及输入序列的内容。
这个向量的具体内容是难以直观理解的,因为它是在高维空间中的一个点,而我们人类通常只能直观理解最多三维的空间。然而,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向量代表了 "I" 在给定句子中的语义和语法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后续的任务,比如在我们的例子中,这些信息将被解码器用来生成法语的翻译。
至于具体的数值,那会依赖于模型的训练。例如,可能有一部分维度的值在处理"I"时会变大,因为它们可能对应于"主语"或"第一人称代词"这样的概念,这些概念在这个上下文中是重要的。然而,这些都是模型自动学习的,我们通常无法直接知道每个维度代表的具体含义。
22、“I”是如何被转为512维的向量的,请示例?
在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如GPT或Transformer)中,单词被转化为向量的过程通常涉及一个被称为词嵌入(word embedding)的步骤。
假设我们有一个预定义的词汇表,包含了我们想要模型学习的所有单词。这个词汇表可能包含数万甚至数十万个单词。每个单词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索引,比如 "I" 的索引可能是5(只是举例,实际索引会根据词汇表的排序和大小不同而变化)。
然后我们会有一个嵌入矩阵,这是一个形状为(词汇表大小,词嵌入维度)的矩阵。在我们的例子中,词嵌入维度是512,所以如果我们的词汇表大小是100,000,那么嵌入矩阵就会是一个形状为(100,000, 512)的矩阵。
这个嵌入矩阵是模型训练的一部分,它会被随机初始化,然后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等方法进行更新。
当我们想要将 "I" 转化为一个512维的向量时,我们就查找嵌入矩阵中索引为5的那一行。这一行就是一个512维的向量,它就是单词 "I" 的词嵌入向量。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嵌入矩阵会不断被更新,使得语义上相似的单词的词嵌入向量更接近,而语义上不相似的单词的词嵌入向量更远离。这样,词嵌入向量就可以捕获单词的语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嵌入向量只包含了单词本身的信息,没有包含任何上下文信息。在Transformer模型中,上下文信息会在后续的自注意力层中被加入到词嵌入向量中。
23、编码器中的第一步“输入序列处理”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在Transformer模型中,输入序列的处理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词嵌入
首先,输入序列中的每个单词都会被转化为一个词嵌入向量。这个过程通常通过查找一个预先训练的嵌入矩阵来完成,该矩阵为词汇表中的每个单词分配了一个高维向量。
(2)位置编码
由于Transformer模型没有明确的时间步或序列顺序的概念,因此它需要一种方式来体现出序列中单词的位置或顺序信息。这是通过添加位置编码到词嵌入向量来实现的。位置编码和词嵌入向量有相同的维度,所以它们可以直接相加。
(3)自注意力机制
接下来,输入序列会进入一系列的自注意力层。在每个自注意力层中,模型会计算序列中每个词与其他所有词之间的注意力权重,然后用这些权重对词嵌入向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一个新的表示向量。这个新的向量不仅包含了原始单词的信息,还包含了其在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
(4)前馈神经网络
自注意力层的输出会被送入一个前馈神经网络中。这个网络对序列中的每个词进行相同的计算,但每个词有自己独立的权重参数。前馈神经网络的输出会作为下一层自注意力层的输入。
(5)层归一化和残差连接
在自注意力和前馈神经网络的每一步之后,都会有一个残差连接和一个层归一化操作。残差连接可以帮助模型学习恒等函数,使得深度模型更容易训练。层归一化则可以稳定模型的训练过程。
(6)编码器堆叠
以上描述的过程是一个编码器层的过程。在完整的Transformer模型中,会有多个这样的编码器层堆叠在一起。每个编码器层的输入都是上一层的输出。
以上就是Transformer模型处理输入序列的基本步骤。
24、“输入序列处理”中的“词嵌入”具体是怎么实现的,请举例说明
词嵌入是一种将词语转换为数值向量的技术,这些数值向量可以捕捉词语的语义信息。以下是词嵌入的基本过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词汇表,包含了所有我们想要模型理解的单词,比如:
我们可以为这个词汇表中的每个词分配一个唯一的整数索引,比如:
然后,我们创建一个词嵌入矩阵,它的形状是(词汇表大小,嵌入维度)。在我们的例子中,如果我们选择嵌入维度为4,那么词嵌入矩阵可能看起来像这样(这些值通常由模型随机初始化,然后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和更新):
当我们想要获取一个词的词嵌入时,我们只需要查找这个词在词嵌入矩阵中对应的行。比如,如果我们想要获取 "teacher" 的词嵌入,我们可以查找词嵌入矩阵中的第4行(索引从0开始):
这就是 "teacher" 的词嵌入。这个向量就是我们模型中代表 "teacher" 这个词的数值表示,它可以捕捉 "teacher" 的语义信息,并被模型用来理解和生成语言。
25、“输入序列处理”中的“位置编码”是怎么实现的,请举例说明?
位置编码在Transformer模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序列中单词的位置信息。由于Transformer模型本身不像RNN那样具有明确的时间步,因此我们需要向模型提供这些信息。这是通过在每个词的词嵌入向量中加入一个位置编码向量来实现的。
Transformer模型中的位置编码使用的是一种基于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编码方案。对于每个位置和每个维度,位置编码向量的值是由以下公式计算的:
其中,pos 是位置(对于序列中的第一个词,pos 是0,对于第二个词,pos 是1,依此类推),i 是维度(对于词嵌入向量中的第一个元素,i 是0,对于第二个元素,i 是1,依此类推),d_model 是词嵌入向量的维度(在原始的Transformer模型中,d_model 是512)。
这种编码方案有一个很好的特性,那就是对于任意固定的偏移量k,PE(pos+k)可以表示为PE(pos)的线性函数。这使得模型可以容易地学习到相对位置的信息。
例如,如果我们的词嵌入向量的维度是4,那么对于位置0(即序列中的第一个词),位置编码向量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对于位置1(即序列中的第二个词),位置编码向量可能看起来像这样:
这些数值会被计算出来,并添加到每个词的词嵌入向量中,给模型提供了位置信息。
26、位置编码向量加到词嵌入向量上,请给出一个具体示例?
假设我们有一个句子 "I love AI",我们先将每个单词转换为词嵌入向量,然后加上位置编码。我们使用的是简化的模型,词嵌入向量和位置编码向量的维度都是3,而不是Transformer中通常的512。
1、我们先得到每个单词的词嵌入向量:
2、然后我们生成位置编码。这里我们简化了位置编码的生成过程,只是简单地使用位置索引:
3、最后,我们将词嵌入向量和位置编码向量相加: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每个单词的新向量,这个向量同时包含了词语的语义信息和位置信息。当然,这个例子非常简化,实际中的词嵌入向量和位置编码向量的维度会更高(如512),并且位置编码的生成会更复杂,但是基本的过程是一样的。
至此编码器我大致理解了,接下来就是解码器。
27、解码器的工作能否用案例一步步说明?
当然,让我们再次回到"I love AI"翻译成法语"I aime l'IA"的例子,来看一下Transformer模型的解码器是如何工作的。假设我们已经通过编码器处理了输入序列,并得到了以下的编码器输出:
解码器的工作是将编码器的输出一步步地翻译成目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解码器也会使用自注意力机制和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
(1)首先,解码器接收一个起始符号 "start
(2)然后,解码器使用自注意力机制来处理隐藏状态。这个过程类似于编码器中的自注意力机制,但是有一个关键的不同:为了防止解码器"看到未来"(即看到目标序列中还未生成的单词),解码器的自注意力机制使用了一个叫做"掩码"的技术,只允许解码器关注到当前位置及其之前的位置。
(3)解码器接着使用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它允许解码器关注编码器的输出。这个过程类似于自注意力机制,但是解码器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是编码器的输出,而不是自己的输出。
(4)基于自注意力机制和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的结果,解码器生成新的隐藏状态,并用这个状态来预测下一个单词。例如,解码器可能预测出第一个法语单词是"I"。
(5)解码器将预测出的单词添加到输出序列中,并将它作为下一个时间步的输入。然后,解码器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生成一个结束符号 "end
这就是Transformer模型的解码器的工作过程。和编码器一样,解码器也使用了自注意力机制和位置编码,以便捕捉序列中的依赖关系和位置信息。并且,通过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解码器可以直接关注编码器的输出,这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28、请基于以上案例详细说明解码器各个步骤?
好的,让我们以"I love AI"翻译成"I aime l'IA"为例,详细说明解码器的每个步骤。
1、解码器接收一个起始符号 "start
2、接下来,解码器进行自注意力计算。这里需要注意,解码器的自注意力机制是“掩蔽”的,只允许每个位置关注到该位置之前的位置。因为在解码器中,我们想要生成的目标序列的每个位置只应该依赖于该位置之前的位置,而不应该看到未来的信息。所以这里,因为只有一个起始符号,自注意力的输入和输出都是 [0.1, 0.2, 0.3]。
3、然后,解码器进行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计算。这个过程中,解码器的当前隐藏状态会与编码器的所有输出状态进行互动,从而得到一个新的隐藏状态。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解码器在生成目标语言的每个词时,都会查看源语言的所有词,然后决定更应该关注哪些词。假设计算结果为 [0.2, 0.3, 0.4]。
4、在得到新的隐藏状态后,解码器将其通过一个前馈神经网络,并进行最终的线性变换和softmax操作,从而得到对每个可能的输出词的概率分布。假设解码器预测下一个词最可能是 "I"。
5、解码器将 "I" 添加到输出序列,并将其作为下一个时间步的输入。同时,解码器也会为 "I" 生成一个新的隐藏状态。然后,解码器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生成 "end
这就是解码器工作的详细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是一步一步地进行的,但实际上,在训练过程中,所有的步骤都是同时进行的,模型会一次处理整个序列。而在生成新的文本(如进行翻译)时,由于我们不知道未来的词,所以需要按照时间步进行处理。
29、请把以上训练案例的每个单词的解码过程步骤都按顺序说清楚?
以"I love AI"翻译成"I aime l'IA"为例,训练过程中的解码器工作如下:
(1)首先,解码器接收到的输入是完整的目标序列,即 "
(2)解码器对整个目标序列进行自注意力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位置的词都可以关注到序列中的任何位置。这样,解码器可以考虑到目标序列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3)接着,解码器进行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计算。这个过程中,解码器的每个位置都会与编码器的所有输出进行互动,从而得到新的表示。
(4)解码器将得到的新表示通过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然后进行线性变换和softmax操作,从而得到对每个位置的每个可能的输出词的概率分布。
(5)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有目标序列的真实词 "I aime l'IA",所以可以计算模型的预测和真实值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损失。然后,我们使用这个损失来更新模型的参数。
这就是解码器在训练过程中的工作。这种方式可以让模型在一个时间步内处理整个序列,从而大大提高训练效率。
30、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计算是什么意思?
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是Transformer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用于帮助解码器捕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Transformer模型中,编码器首先处理源语言序列,并生成一系列的隐藏状态,每个状态对应源语言序列中的一个位置。然后,解码器处理目标语言序列,同时还需要生成对源语言序列的注意力。
具体来说,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的工作过程如下:
(1)对于解码器中的每个位置,模型都会计算它与编码器中每个位置的注意力得分。注意力得分的计算基于解码器的当前隐藏状态和编码器的所有隐藏状态,通过一个称为点积的操作来计算。
(2)然后,模型将这些注意力得分通过一个函数(通常是softmax函数)转换为概率分布。这个概率分布表示解码器在生成当前位置的词时,应该关注源语言序列中的哪些位置。
(3)最后,模型将编码器的每个隐藏状态与其对应的注意力得分相乘,然后求和,得到一个加权平均的隐藏状态。这个状态包含了源语言序列中所有位置的信息,但是被解码器认为更重要的位置会有更大的权重。
这就是编码器-解码器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通过这种方式,解码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关注源语言序列中的不同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至此,Transformer的原理就基本搞清楚了,搞清楚了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前面提到的Transformer的各种优点,比如并行计算等等。
31、为啥RNN序列无法并行处理?
RNN(递归神经网络)的核心设计是基于序列数据的时间依赖性。在RNN中,每一个时间步的输出都依赖于前一时间步的状态。因此,RNN需要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处理序列中的每个元素。
具体地说,假设我们有一个由五个词组成的句子:“I lo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RNN中,我们首先输入“I”,然后根据“I”的信息更新RNN的隐藏状态。接下来,我们输入“love”,并且使用包含了“I”信息的隐藏状态来处理“love”。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到整个序列被处理完。
这种依赖于时间步的设计使得RNN无法并行处理序列数据。因为在处理当前时间步之前,你必须等待前一时间步的计算完成。换句话说,下一个步骤的输入是上一个步骤的输出,这种串行的特性使得RNN不能利用并行计算来加速。
这与像Transformer这样的模型不同,Transformer可以同时处理整个序列中的所有元素,因为它并不直接依赖于前一个时间步的状态。这使得Transformer可以利用并行计算来显著加速处理速度。
我们再回到问题1中关于Transformer的解释,即“Transformer是一种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广泛使用的模型架构,它利用了一种称为"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的机制,可以同时处理输入文本中的所有词,而不是像一些早期模型那样逐词处理。这使得模型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上下文。”
这个时候,我对Transformer的本质了然于胸,自己就可以做总结了,即从模型的训练过程看,我们会知道任何一个位置的词语翻译,都是基于原始文的所有词语关系再叠加之前已经翻译的词语关系得来的,同时词语之间关系的计算可以同时进行(训练样本已经把原始文和翻译文直接给出),这使得大规模并行训练成为了可能,大规模训练也意味着神经网络可以拥有更多的参数,更多的参数意味着更好的模型效果。
我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推理的时候并行能力会受到限制,因为每个翻译的词语还要依赖前面已经翻译的词语。我们在用ChatGPT聊天时,会发现它的回答是一个词一个词蹦出来的,因为每生成一个词,都需要考虑全部的原始文和已经生成的词,这个跟训练是不一样的。
同时我也会知道,在Transformer中,任何一个词语对其他词语的影响,都不会受到词语之间距离远近的影响,因为我们对任何词语之间关系是直接计算的,而RNN要层层依赖前面计算的结果,导致严重的梯度消失问题,这种特性进一步提升了Transformer的准确性。
这里我就把最关键的Transformer理解清楚了,接下来再简单讲讲Generative(生成性)和 Pretrained(预训练)的内涵,大家对预训练和生成性很容易望文生义,这次我们继续找ChatGPT帮忙。
32、GPT中的"P"指预训练,为什么要强调预训练,模型都不是预训练出来的吗?
GPT模型中的"P"确实指的是“预训练”(Pretrained)。在这里强调"预训练"是因为它是模型训练的重要步骤,而且这种预训练的方式与一些其他模型的训练方式有所不同。
预训练模型首先在大规模的未标注文本数据上进行训练,学习到一种对语言的通用表示。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预训练。然后,这个预训练的模型可以在特定的任务上进行微调(fine-tuning),如情感分析、问答系统等。
这种预训练和微调的方法有两个主要的优点。首先,由于预训练模型在大规模的文本上进行训练,因此它能学习到语言的丰富和复杂的模式,这是在小规模的标注数据集上难以实现的。其次,由于预训练模型可以在特定任务上进行微调,因此它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任务和领域。
尽管所有的模型都需要经过训练,但并非所有的模型都是预训练的。有些模型可能直接在标注数据上进行训练,而不需要进行预训练和微调的过程。然而,对于大多数自然语言处理任务来说,预训练和微调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大家有没有发现,ChatGPT解释的实在太好了,它其实在说的是虽然一般模型都是预先训练的,但那种预训练是针对特定场景的,这种预训练就不具备通用性。而GPT这种预训练的模型,未来可以适用于各种特定场景,也就是GPT可以被认为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当前可以被看成是AI模型的中台,训练一遍,全程可用。GPT版本的迭代,实际代表了整个AI模型中台的升级,很多人说GPT是AI的操作系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看,我通过ChatGPT的帮忙对预训练有了全新的理解,并能做中台和操作系统的类比。
33、以前AI基于nlp做翻译,为什么不叫生成模型?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要比较才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我会这么问。
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生成模型"是一种特殊的模型类别,它试图对数据的生成过程进行建模,以此来理解和生成更多的类似数据。在这个意义上,许多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如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SMT)也可以被看作是生成模型,因为它们试图建模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或生成)过程。
然而,人们通常不会特别强调这些系统是生成模型,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生成模型"这个术语通常用于区分模型是否能够生成新的、未见过的数据,而许多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其次,这些早期的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工程和特定领域知识,而这与现代生成模型(如 GPT)的自动学习和泛化能力形成了对比。
随着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现代的机器翻译系统,如神经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NMT),已经能够生成更自然、更准确的翻译。特别是像Transformer这样的模型,它们能够在大量的双语数据上进行训练,然后生成高质量的翻译。这些模型更加符合"生成模型"的定义,因为它们能够自动学习语言的复杂模式,并生成新的、未见过的翻译。因此,你可能会在讨论这些现代机器翻译系统时,更频繁地听到"生成模型"这个术语。
我没法找到比以上更好的解释了,只有GPT最懂自己。
我在《问了ChatGPT 上百个问题后,我断定ChatGPT可以重塑学习范式!》一文提到过:ChatGPT是可以改变学习范式的,即它具备生成式学习能力,由一个点的提问逐步让你掌握整个知识体系,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决定了你要提多少问题,要掌握多少知识点,它就是学习的最短路径,ChatGPT是能创造极致学习体验的,虽然因人而异,但很公平,它打破了我们理解专业知识的鸿沟。
大家真要学习GPT,大多时候是不用去订阅什么课程的,也不用听别人的大道理,最好的老师ChatGPT其实就在你身旁,你要做的是端坐正衣冠,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对着ChatGPT问出属于自己的30个真诚的问题,你缺什么,就问什么。
对于专门从事于AI工作的人来说,我的以上学习内容是非常浅显的,但对于一个从0到1的人来说,价值就很大了。专业人士其实也可以从GPT的回复中学习如何表达,毕竟懂了不代表能说、写或教,而GPT起步的时候,沟通和培训很重要。
当然学习从来不是轻松的事情,即使有了ChatGPT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