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个广告:如需代注册ChatGPT或充值 GPT4.0会员(plus),请添加站长微信:gptchongzhi
一、引子
推荐使用GPT中文版,国内可直接访问:https://ai.gpt86.top
ChatGPT一经出现便引发热议,将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叙述的“最好的与最坏的、智慧与愚蠢、信任与怀疑的时代”演绎得绘声绘色。在这一段时间,有人恐慌,有人兴奋。有人喜欢用它,因为它很有用,很强大;有人禁用它,认为它是高科技剽窃,不道德。如果你跟TA聊过天,一定会震撼于它极广的涉猎:既能批改作业,还能撰写论文;既能创造诗歌,也能修改代码;写文案易如反掌,做方案也不在话下。聊到TA,我们还会想到其他人工智能应用。比如大家熟知的AlphaGo、自动驾驶、苹果Siri智能语音助手…… 它们都很强大,但始终感觉是机器。而这一次,TA确实惊吓到了人类——因为它的回答非常像人,并且人类已经做出了情感上的回应。过去几个月,有不少论文将TA列为了作者。对于这种做法,目前人们还颇有争议,比如《Nature》等杂志明文禁止将TA列为作者。
面对TA,作为教师,我们的内心有没有一丝恐慌或担忧?教师职业会不会真的被替代?教师工作最不能被TA替代的部分是什么?
二、思考
(一)人机协同:积极认知和人类的关系
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的科技革新间隔越来越短,技术的迭代越来越快。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人既期待又害怕——期待的是,有很多产业的智能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进一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抽离开,并能提供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助力;害怕的是,人工智能能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可能会引起一些行业的大规模失业,于是我们开始担心自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从而变得一无是处,最终被社会淘汰。
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以T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会像洪水般涌来,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教育行业也不例外。TA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种,是一个电脑程序、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聊天机器人,确实有很多用途,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写文章或论文,能提供框架和基本文字表述,但缺乏深入分析、缺少创造力和批判性反思;还有文本上偏见,因为训练TA的数据主要是英文、并且是2021年之前的文本数据。因此,我们坚定认为人类可以和TA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所长;我们应该抛弃幻想和成见,去发展那些真正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比如创造力和提供情绪价值,去升级认知、创造知识,提供情感支持,创造满意的服务体验等。
(二)功能转变:思考教师不被替代的能力
据有关分析,未来TA最有可能代替的职业中,教师排在第五位。当前,“关于ChatGPT替代教师职业”的热议不绝于耳。顾明远先生表示,“技术不能替代老师,更不能替代老师讲课”;朱永新指出,“未来是‘人机共教’的时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胡小勇认为,“AI教育应用需引导。‘数据投喂’不能产生创造力,未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可见,在教育界,学者们还是倾向于认为教师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
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也随之变化,对教师功能和能力要求也不一样。[1]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在于,其功能和角色因应智能教育时代要求而转变,以及其核心能力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随着知识更新的加速、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获取知识途径的扩展,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利用智能技术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考;不是“给予”什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为学生奠定“自主获取的基础”的能力;不是按照统一标准培养学生,而是发现学生的“不同”,努力让学生成为有效而积极的学习者,为学生奠定“幸福与成功的基础”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功能和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思维的激发者”,从“施与者”转变为“助产者”,从“塑造者”转变为“发现者”。[2]教师核心能力在于善育思维力、善育自信力、善育学习力,这是人类智能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优于机器智能的地方,或者说是机器智能无法替代的。
(三)专业育人:分析最不能被替代的部分
前不久,中国教育报记者与ChatGPT进行了对话。关于其“能不能取代教师”的问题,TA自己指出教师不能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还列出了人类的TA取代不了的能力。比如:情感表达、创造力、人际互动等。关于其“是否胜任人才培养”的问题,TA认为自己可以扮演学习辅助工具、问答机器人等角色,但在情感交流、人际互动、教学体验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少研究者通过研究和应用TA,实践总结出TA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实用指南,比如焦建利教授给出了《中小学教师ChatGPT的30种用法》。可以说,审慎地应用TA所擅长的领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特斯拉公司CEO、OpenAI(ChatGPT为该公司研发产品)创始人之一马斯克称赞TA:这是全新的世界,跟家庭作业说再见!有报道称:89%美国大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因此,美国许多高校禁用这个工具。面对机器智能对教师的挑战,正所谓堵不如疏,我们的作业形式需要改变,要找到新的考核方式。例如,在带研究生写论文时,我们不反对学生使用TA辅助写作,学生可以利用TA进行文献梳理和得出文章初步内容,但必须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建构写作框架,并且会要求其先提交框架并阐述原因和想法,再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下来,接着是根据确定的框架进行写作,最后还需主题分享和集体研讨,不断在思想碰撞中完善论文。
在这个过程,至少有三点是TA无法替代的:一是作业考评的过程安排本身,除了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框架、碰撞思维、写出论文的主要目的外,还要锻炼其善用工具的学习力,以及建构道德观和考验其德行,这些TA不能做到的;二是TA虽然可以给出文章写作参考,但学生必须讲明文章行文思路和逻辑,还要听取师生集体讨论的建议,这不是一个一问一答的聊天机器人能胜任的;三是研讨过程是师生情绪、情感互动的结果,体现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这些TA也做不到。因此,人工智能和教师应该分别做所擅长的,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看重知识传授,而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建构、健康自信人格培育、情感意志等的发展。这些最不能被替代的部分,才是教师专业独特价值之所在。
三、启示
“教师的师德包含很多方面,例如精神、道德、审美和情感等,但情感的敏锐是其中的基础。”[3]围绕TA对教师替代和教育教学影响的主题,我们利用搜集到的三十多篇文章,做了一个词云图(如图1)。不管是涉及教师职业工作、教师能力素养还是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发现,情绪、情感支持等词是提及最多的、TA无法替代的核心关键词。这些凸显的关键词,恰好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师德的理解。可以说,师德中的情感是最基础的,提供良好的情感价值就是师德,这是TA最不能替代的。
基于前面的提问和三点思考,我们认为教师核心能力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能力,而在于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的生长,在于培养基于现实关系的、具有鲜活人格特征的人,这些功能的实现有赖教师工作中的情感价值(师德)。师德是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理解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是给予学生有温度的心理和情感支持;是教师的爱、智慧和责任等专业品质的传递和影响。教育的发生,就建立在师生这种情感关系中,这种情感关系是师德的核心,是教师不可替代性的底层逻辑。
因此,在ChatGPT的挑战之下,教师们应强化师德修炼,做到师德师能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聚精神、树榜样,涵养师德。特别是养成爱岗敬业、终身学习、扎根实践、勇于创新等师德精神,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其合乎伦理的道德原则和美德。另一方面要好学习、勤实践,强化师能。特别是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和人机协作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能和教育质量。总之,就是要让师德成为教师最硬核的专业底气,让教师成为用核心的师德师能支撑起来的无可替代的人。
参考文献:
[1][2]王红,吴少平.智能教育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J].中国教师,2020(12):18-21.
[3]B.A.苏霍姆林斯基.我所理解的师德[M].魏禾,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