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T设计数据产品的一些思考

先做个广告:如需代注册ChatGPT或充值 GPT4.0会员(plus),请添加站长微信:gptchongzhi

一、背景:关于数据科学的数据基础场景

数据科学的工作场景简单来讲有两个方向,一是基于数据分析去做一些产品运营判断:比如指标、二是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优化这些分析:比如 实验 等;这些任务的保障基础是数据的采集、加工与存储。采集、加工质量基本上决定了能用于分析、实验的数据质量。目前比较主流的公司,无论大公司小公司,对于数据的采集与加工都在跑,但也在不断地进化。

推荐使用GPT中文版,国内可直接访问:https://ai.gpt86.top 

  • 相对大一些的公司可以进行行为数据的预先定义与采集、通过数据工程师的加工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后续可以通过数据可查询语言、敏捷分析工具、实验平台等方式进行分析提取使用

  • 小一些的公司,甚至非互联网公司也有很多方式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加工,方式也从Excel等线下工具逐步转为了在线表格等相对新一代的分析套件

无论什么类型的公司,我们在思考优化迭代产品的时候,基本上的思路都是通过对于数据工作流的分析,尽可能多地减少因为流程、交流等方面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与效率问题。

  • 比如 BI类工具 减少数据使用人员对于开发人员的依赖,可以通过【拖拽】等交互方式快速的进行数据分析;

  • 比如 敏捷分析类工具 通过固化分析模型,减少数据使用人员对于【分析模型】等模型层面的理解,通过交互设计将 事件、路径等“专业名词“融入产品流程,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与产出效率

  • 比如 采集设计类工具 通过优化可视化等方式,将二维的数据结构立体化,可以直观的进行一些采集方案的设计,从而减少因为数据结构问题造成了需求遗漏与冗余等…

二、工具类数据产品AI化的一些探索

以上方案,我这边统一定义为「工具类Tools」数据产品,这个角度上讲,这类数据产品和Figma、Notion、蓝湖等工具的设计思想也基本是一致的。

在AI的加持下,我们首先看到了这些产品的一些动作:

  • Notion等产品较为直接的可以通过“/”调取AI能力,进行一些文字创作

  • Figma、蓝湖等服务设计师的产品,可以通过 自然语言 to 设计稿的方式,一句话生成设计稿

推广至数据产品,工具类的数据产品也可以进行类似的优化———即将AI能力加入进来,可以完成例如 :自然语言to需求转化、自然语言toSQL、自然语言to代码生成等。

基于这些内容我做了一些DEMO出来,逻辑也并不复杂,通过 System Prompt的调整,让GPT完成用户的需求并返回一些特定结构的数据。整体的产品功能覆盖了从数据采集到分析的全流程。

结果来看是正向的,产品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数据分析需求,进一步将其转化为DSL(领域特定语言)后,可以与其他工具平台进行对接,从而实际地减少开发人员和分析人员的工作量。

三、复杂任务下的数据产品如何进行GPT融合

但在产品的实现与测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典型的问题是:产品在面对复杂分析任务的时候,生成的采集需求质量很低。以下例子可以看到,在用户需要分析“完播率”这样的复合指标的时候,GPT的采集需求生成基本不能支撑完成分析。

例子
用户需求:我想要分析首页推荐位视频的完播率
GPT返回如下:

GPT并没能很好的完成这个需求。按照ChatGPT的产品形态,可以不断的在对话框中继续提问,补充足够的背景信息,好让GPT的生成不断逼近想要的答案。但是这个思路或者交互放在工具类产品里面,多少显得有些“不智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尝试了不断去优化prompt好让GPT能够很好的生成计算完播率所需要的前因后果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核心原因是GPT对于前因后果的输入有限,因此生成的内容偏离较远。这也带出了在实际将GPT融入数据产品的过程中的一些预期:

一是希望减少类似ChatGPT那样的通过【对话】进行交互的方式,其原因是不稳定性会增多,数据工具类产品的设计多会与流程工具或者其他平台工具交互相关,会有意减少【用户人工介入】;

二是不希望融入后又过于【死板】,不能使得AI的加入仅仅是替带了部分后端工作,简单的将原本稳定输出的数据结构变为AI生成。

即不希望产品【太活跃】,但也不希望产品【不活跃】。仔细拆分我们的产品工作流可以看到,一个数据工具类产品的流程中,既包含了不活跃的【流程工具】或【限定工具】如数据结构构建等,也包含了很多活跃的【自定义工具】,如用户分析拖拽等;通过结合,以完成复杂诉求。从这个角度出发,GPT融入数据产品的过程也可以是【点状】的,【模块化】的。

基于这个思考,产品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即并不把与GPT的交互当成单一的会话场景,不去追求在一次会话场景中完成太过于复杂的需求。将GPT做个单元,按照能力模块的方式来组成一套完整的【思维流】或者 【流程链条】。

before

after



这个设计思路参考了包括 LongChain、Perfect_Prompt、Auto_GPT 等技术或产品的思考,核心的思路有3点: 

1、将GPT看作独立生产主体,进行合理的工作分工以完成复杂任务

2、给到GPT足够的Prompt

3、让GPT自己给自己优化Prompt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设计了简单的一个工作流程:

实际结果相比之前的单独模块,效果好了很多:可以看到,面对【完播率】这样的复合指标,GPT

1、设计了is_full_play这样的参数来进行标注是否完播,可以完整的支持分析

(以下两个需求实际不包含,但是GPT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发挥,这也是加入GPT的意义)

2、设计了video_id参数来支持视频维度拆分

3、设计了video_duration,可以进行播放比例分析

基本实现了上面所要求的,即没有【太活跃】,也没【不活跃】。我们通过添加一个监看窗,也可以观测一下需求分析模块的间接产出:

需求是{分析“首页频道页”推荐的视频的完播率},需要采集用户在“首页频道页”推荐视频中的播放事件,并记录视频的完播情况。完播率可以定义为,完全观看视频的用户占总观看视频的用户的比例。具体计算方法为,用完全观看视频的用户数除以观看视频的总用户数。

更多的,根据《Prompt提示工程》中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给产品加上反馈机制,在每一次与GPT的交互中给到GPT 用户评价更高的例子,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总结

综上,总结而言,本文实践了一种GPT融入数据工具类产品的可行思路,简单来讲就是将GPT作为最小生产主体,通过构建多个【生产主体】,组成生产团队,以提升GPT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AI作为产品领域的【新推动力】,我作为数据产品策划也在入门、研究与实践,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进步。

此产品与文章参考学习了多个GPT相关的产品与技术,包括LongChain、Perfect_Prompt、Auto_GPT 等等

来源:我打对抗路

chatgpt plus(GPT4)代充值

本文链接:https://shikelang.cc/post/813.html

更多ChatGPT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